简体   |    English


 
首页  |  主席致词  |  公司简介  |  人员简介  |  商业模式  |  新闻动态  |  创业回顾  |  企业文化  |  联络我们
新闻动态

文章标题: 湖南籍投资银行家胡野碧,玩转跨界的传奇“B股之王” | 特别报道
发布时间: 2017/03/20
发布媒体: 力量湖南,郭淞冰 李姝
文章作者: 胡野碧

正文内容:

 

 个人 名片 - 胡野碧

湖南常德人、湖南省政协委员、香港睿智金融集团有限公司主席,曾被媒体称为“B股之王”



 

工作起来一丝不苟,生活中却呆板无趣,这是许多人心里典型的金融精英的形象,但是湖南籍投资银行家胡野碧却活出了“非典型”金融精英的样子。


担任过多家亚洲知名投资银行高管,创办过数家金融资本投资公司,胡野碧是一直活跃在金融界的传奇。他在担任新加坡发展银行(DBS)投资高管时,让大量中国民企和国企成功在香港上市,并在B股市场多年排名第一,因此被香港媒体称为“B股之王”。


他宣称自己公司的宗旨是“不忙”“赚大钱”和“开心”。不仅如此,他还是政府英才——曾担任过香港特首政府智囊顾问,他写的自传性质的小说《股色股香》位列2005年年度畅销书的榜首,他也是活跃在荧屏里的凤凰卫视评论员,还曾经拜姜昆为师大玩脱口秀……每一次看起来大胆破格的跨界,他都游刃有余,潇洒恣肆——胡野碧,大抵是金融界里最会讲段子的,脱口秀界最会做生意的。


其实从湘江跨越到香江,20多年过去了,本质上依然是“湖南蛮子”的胡野碧追求的是“干点好玩的事情,让生活更有痕迹。”



“胡首富”故事

 

1984年是中国企业史上的重要年份。日后叱咤风云的万科王石、TCL李东生等著名企业家在这一年开始创业,后来被称为“84派”。他们与后来1992年开始创业的万通冯仑、康泰人寿李东升等“92派”,都被外界津津乐道。


1984年,胡野碧刚从湖南大学毕业,然后来到北京理工大学读企业管理硕士。在这个国内经济全面复苏的年代,企业管理的概念方兴未艾,胡野碧算是国内第一批系统学习企业管理知识的学生。

 

年轻的胡野碧觉得要学以致用,“要把所学的知识真正运用到企业管理里面去”,于是他成为了同学里唯一一个去了工厂的人。当时他认为自己有研究生学历,又是学企业管理的,在这个常德深山里的兵工厂可以将所学发挥出来。


但是真正去了工厂之后他却迷茫了:“工厂就像一个小型的社会,里面有三千多名员工,一进去就感觉自己被湮没了。而且我发现,我这几年写的企业管理这点只是完全不足以让我真正去管理一个工厂。”


那段时间,胡野碧陷入了自我否定中,在兵工厂低沉地过了七八个月后,胡野碧毅然决定去当时的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现并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当老师。转换了环境后,胡野碧找到了自己发挥的舞台,他的好口才让他在课堂上如鱼得水,学生喜爱他的滔滔不绝,领导对他的讲课风格也大加赞赏,他又一跃成为学校中最受欢迎的青年教师。



也是在这所学校中,胡野碧得到了一个改变他以后命运的机会——公派留学。

 

在那个每月工资只有五六十块的年代,数千元的留学费用让人难以负担,胡野碧奋力抢到了那个让他“改变一生”的机会——去荷兰念MBA。


“我那时候在荷兰读MBA的学位,欧洲政府会给我奖学金,一个月七八千块钱,我就拼命省吃俭用,读一年书,大概存了八九万块钱,在那个年代,万元户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了,所以我当时外号是‘胡首富’。”


毕业后,胡野碧决定留在荷兰找工作,几经折腾终于在失业率高达12%的荷兰找到一份证券分析员的工作,胡野碧形容那一天是他“人生中最开心的一天”。而这家公司之所以找到胡野碧是基于中国股票市场马上要开放的考虑。因此胡野碧很快就被派到香港专攻中国市场,那年是1990年,胡野碧通过“香港专才计划”成为第一批去到香港的大陆背景的专家之一。



“别人做不来”

 

赤手空拳来到香港,经历过被炒鱿鱼、蜗居、创业和被背叛,几经浮沉,他成功、失败,又东山再起。除了在金融本业中深耕,胡野碧一次次打破既有框架,不断解锁新技能,玩转文艺圈。面对采访,他自信满满:“在金融和文化两个领域,我都很棒!”


胡野碧擅长挖掘生活中的趣事,硬是把金融圈子里那些严肃的事都给说成茶余饭后的小玩笑,然后通过脱口秀的形式,轻松自如地分享给观众。


“郭德纲是吃大蒜的,周立波是喝咖啡的,我比他们高级一点,我是喝红酒的,不过是出口转内销的红酒。”谈起脱口秀,胡野碧总带着一种霸气,他的嬉笑怒骂不是赵本山式草根幽默,而需要你好好琢磨一番,然后才能灵光一闪,捧腹大笑。


“赵本山郭德纲他们比我成功,因为他们幽默的方式更加草根。而我的市场相对是比较高端的、精英的,但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我有足够的阅历,能够创作这样的笑料来满足高端观众的需求。”


许多成功人士爱好品红酒、打高尔夫,甚至玩游艇、玩私人飞机,但胡野碧对那些都不感兴趣,他就爱耍嘴皮子,也愿意花二十多年醉心于脱口秀的材料搜集。

 

在来源于生活、工作、政治的一个个段子中,他进行着真实意见的表达,嬉笑中带着尖锐,他展示着他机敏狡黠又直率敢言的一面。2009年,胡野碧获得香港国际喜剧节脱口秀比赛的冠军,“谁都可以去打高尔夫球,谁都可以去买游艇。只要有钱,这些事情谁都可以做得到。但是我玩的这个,别人做不来。”对胡野碧而言,这就是他的性格所在——致力于走出独特的人生道路。


商界不乏大佬喜欢玩“跨界”,只不过,胡野碧的跨界,兴趣的成分更多,“深耕”的程度更高,他说:“我的主业自始至终都是金融,副业是让我活得精彩的方式。”


他说自己现在吃面包还抹辣椒酱,别人怪他破坏西方的饮食习惯。但这种混搭倒很符合他的行事风格:不拘一格,狷狂不羁。《论语·子路》有云:“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一驰一张,有进有守。胡野碧不信奉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庸之道,却保留着湖湘文化的血性狷狂。


40岁出书。50岁上电视节目。60岁做什么?胡野碧说他还没想好。但那个时候,他大抵依旧是个“狂人”。



“香港的内地人”

 

都说湖南人“霸得蛮”,这就是种拼搏精神,这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特征。在香港讲的是狮子山精神,其内涵是刻苦耐劳、勤奋拚搏、开拓进取、灵活应变等。


胡野碧说,香港和湖南的拼搏精神是相通相融。因为香港人“很拼”,上世纪的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在香港经济起飞的过程中,很多香港人都趁着“大环境的腾飞”而取得了成功。作为一个90年代初进入香港的湖南人,胡野碧说自己也传承了香港的拼搏精神。


特别是90年代的香港产业升级转型,制造业转移而金融为代表的服务业崛起,这给了胡野碧这样的专业人士“最大的机遇”。 他曾把这些年在香港打拼的经历,创作成了脱口秀作品——《湖南人在香港》。


香港的金融圈是个很残酷的地方,狭路相逢勇者胜。其实在香港最初两年,胡野碧并不顺利,因为大陆股市并没有完全开放,“时机不对”,有大陆背景又熟悉国际规则的他发挥不出优势。后来胡野碧曾在辉煌时经历过人生中最惨烈的背叛,多年后回忆起来,他却感叹那是“我人生中经历过最美好的事情之一”。


那是2006年,在他回忆中是“匪夷所思的戏剧性一年”,当时有一个客户与他们公司发生很大的冲突,最后客户收买了公司中理念不合的一个股东,在外面把他们的股权恶意收购了。一夕之间,4年辛苦运营的公司分崩离析,胡野碧被自己一手创办的公司扫地出门,辛苦得来的IPO业务牌照也全没了。


就因为一无所有,湖南人身上那种“霸蛮”又体现出来。胡野碧开始探索其他商业模式,那就是去投资和改造香港那些糟糕的上市公司。”这是一条从未有人走过的路,而投行出身的胡野碧精通这一系列流程,业务就越做越顺,路越走越宽,每年的效益都至少是当年的10倍。


胡野碧盛赞香港是个“伟大的地方”,他这样总结:“香港的伟大之处不是因为我在这里取得了多少成就,而是因为我经历了不少失败,但每次失败后我都能东山再起,甚至飞得更高。我之所以能赤手空拳在这里扎根,就是因为香港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奋斗环境。”

 

但是在香港生活多年,胡野碧唱粤语歌还是免不了带着湖南口音,就像抹不掉的湖南人的烙印,他到现在还没有英文名,常常以“香港的内地人”身份自居,湖南人骨子里敢闯敢拼的韧性,也是他特色鲜明的个人标签。


他现在是湖南省政协委员,积极参政议政,因为“因为人活一辈子,要尽量活得有意义、有价值一些”。他热切关注“中国制造2025”的湖南机会,对于湖南发展先进制造业,他建议可以先脚踏实地先能承接产业转移,相关配套政策一定要扎实。其中他特别强调人才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性。


“人才不来的话,发展就没有动力和基础,这个其实很关键的,地方必须有打破常规的方法,能够让人才留得住。”胡野碧说。


或许,这是他从湘江到香江,一路走来最深的感受。

 

 

 

 

统筹 | 黄琪晨;

文 | 《文史博览·人物》 记者  郭淞冰 李姝

转载注明:“力量湖南”(lilianghunan)微信公众号

 

睿智金融集团 2007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OMP(TM)